在印刷质量检测领域,目视检测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检测手段,长期以来被广泛应用。它凭借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势,在早期印刷质量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印刷行业对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技术的快速发展,目视检测法的局限性逐渐凸显,给印刷质量检测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主观性强,检测结果不稳定
目视检测法主要依赖检测人员的视觉观察和主观判断,不同检测人员的经验、视力、疲劳程度等因素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显著影响。例如,在检测印刷品的颜色差异时,不同检测人员对颜色的敏感度和判断标准存在差异,可能会导致对同一印刷品的颜色差异判断结果不一致。而且,检测人员在长时间工作后容易出现视觉疲劳,从而降低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检测人员的责任心也会影响检测结果,责任心不强的检测人员可能会忽略一些细微的缺陷,导致有缺陷的印刷品流入下一工序。
二、检测精度有限,难以发现微小缺陷
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印刷品的精度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微小的缺陷可能会对印刷品的整体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然而,目视检测法由于受到人眼分辨率和观察能力的限制,难以发现这些微小缺陷。例如,在检测印刷品的脏点、漏印、擦版等二维缺陷时,当缺陷尺寸非常小,或者缺陷与背景的颜色差异不明显时,人眼很难准确识别。相比之下,仪器测量法如利用分光光度计进行色差测量,可以精确地测量印刷品的颜色值,并通过与标准样张的颜色值进行比较,准确判断是否存在色差,其检测精度远高于目视检测法。
三、无法量化检测结果,难以进行精确标定
目视检测法只能对印刷品的缺陷进行定性的描述,如“有缺陷”“无缺陷”“缺陷较大”“缺陷较小”等,无法对缺陷的几何尺寸、颜色差异等参数进行量化。这使得在印刷质量检测中,难以对缺陷进行精确的标定和分类,也不利于对印刷质量进行精确的控制和改进。例如,在检测印刷品的套印不准确问题时,目视检测法只能判断套印是否存在偏差,但无法准确测量偏差的具体数值,从而无法为印刷工艺的调整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
四、检测效率低,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
在大规模印刷生产中,需要对大量的印刷品进行质量检测。目视检测法由于需要人工逐一观察和判断,检测速度较慢,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而且,随着生产节奏的加快,检测人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检测任务,这进一步增加了检测人员的工作压力,也容易导致检测质量的下降。相比之下,机器视觉检测法采用非接触的工作方式,安装灵活,测量精度和速度都比较高,同一台机器视觉检测设备可以实现对不同产品的多参数检测,能够大大提高检测效率,适应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目视检测法在印刷质量检测中存在主观性强、检测精度有限、无法量化检测结果以及检测效率低等局限性。随着印刷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印刷企业需要逐渐采用更先进、更精确的检测方法,如仪器测量法和机器视觉检测法,以提高印刷质量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满足市场对高质量印刷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