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征图!

联系电话:180 0612 7183

构建新能源方形 / 刀片电芯外观全检设备的检测标准

2025-07-18 Visits:

       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电芯作为核心部件,其质量直接关乎新能源产品的性能与安全。征图推出的针对新能源方形 / 刀片包膜、喷涂及 UV 后的电芯外观全检设备,凭借先进技术在电芯质量把控上发挥着关键作用,也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检测标准提供了有力支撑。


4.png

该设备通过 2D/2.5D/3D 成像技术,对电芯六面外观进行全方位、高精度成像。在此基础上,构建检测标准时,可依据成像清晰度、分辨率等指标,明确对于电芯表面各类缺陷,如划痕、凹陷、凸起等的最小可检测尺寸。例如,规定划痕深度检测精度需达到 0.01mm,凹陷面积检测误差不超过 0.1 平方毫米,确保能精准识别细微缺陷。


征图自主研发的 AI 软件和新能源电芯检测大模型,是设备的智能 “大脑”。基于此,检测标准可设定缺陷识别准确率的量化要求。经过大量样本测试,要求对常见缺陷如膜内软 / 硬质异物、防爆阀电解液残留、防爆阀铝箔变形、棱边凹坑 / 破损 / 气泡等的识别准确率不低于 95%。同时,利用大模型对缺陷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建立缺陷数据库,为后续工艺追溯和质量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设备对防爆阀 / 极柱等固定位置的擦拭清洁功能,也需纳入检测标准考量。从降低工艺(注液 / 焊接)造成的可擦除缺陷比例出发,可规定在经过擦拭清洁工序后,特定位置可擦除缺陷残留率应低于 5%。通过定期抽检,评估擦拭清洁效果,确保该功能持续稳定运行。


根据报表追溯和定位工艺缺陷产生环节,是提高制程良率的重要手段。在检测标准中,应明确报表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要求。报表需详细记录每个电芯的检测结果、缺陷类型、出现位置以及对应的生产批次、工艺参数等信息。利用这些数据,能够快速定位如包膜气泡等工艺缺陷产生的具体环节,为工艺改善提供精准方向。


搭配的缺陷修复模块同样需要相应检测标准。对于气泡、极柱划痕等可修复缺陷,规定修复后缺陷区域的平整度、外观色泽等应与正常区域无明显差异。修复后的电芯需再次经过全面检测,确保修复效果符合质量要求,避免因修复不当引入新的缺陷。


征图的这款电芯外观全检设备为检测标准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技术维度和实践依据。通过明确各项技术指标和操作规范,构建起完善的检测标准体系,将有力推动新能源电芯生产工艺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为新能源产业的稳健发展筑牢根基。


Leave Your Message


Leave a message